知识分享

中国书法40年革新之路(2)

  融合与求新

  从上述对当代书法发展“借古开今”与“中西融合”两种路径的简要分析形成鲜明对比,一面绵延有序,一面逐渐式微。毋庸置疑,改革开放40年的书法发展,“借古开今”是主体趋势。

  那么,为何中国书法不能走“中西融合”的道路?

  首先应从书法的本义入手。美学家宗白华说:“中国人写的字,能够成为艺术品,有两个主要因素: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,二是中国人用的笔”。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,用毛笔来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。汉字、毛笔二者缺一不可。那些坚守汉字字形的“现代书法”可以归入“借古开今”的范围,而解构汉字、不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“现代书法”,已走出中国书法的边界,尽管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,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书法艺术,不能为中国书法的未来指明方向。

  其次,中国书法面对传统与创新的态度根植于中国哲学、中国美学的基本态度。《中庸》有言,“苟日新,日日新”。唐代大儒孔颖达云:“天之为道,生生相续,新新不停”。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连续变易中求新、求变的追求。作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书法艺术,继承传统是一种亘古不变的追求,而追求“新变”才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。“书法艺术最可贵的素质是创造”,这种创造不是釜底抽薪式的彻底改造,而是充分做到对传统的“躬身致敬”,而又具有创造性的发挥。书法家沈鹏指出:“书法创新的基础有两个:一是字体本身的变化,引起字形、笔法的变化;二是精神风貌、风气特征、审美习惯等观念的改变。第一种,在篆隶真草外现在还难以产生新的书体;第二种,我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代在精神上的变化都来得迅速、强烈。有志于创新的书家,要勇于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、自己的艺术语言。”

  丰富的书法历史遗产,为书法家的原创力提供深厚基础。而原创所需要的广搜博取、求精用宏,要有见地,善于融合、通会,为我所用。书法的可持续发展,以创作为至要,不断求新应当说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动力。“死法”“奴书”不可取,求新不可没有独立品格。

  回溯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书法的发展,可谓百花争妍、生机盎然。展望未来,“借古开今”依旧是中国书法革新的主要方向。它警醒书法家,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,立足书法艺术本体,把握时代脉搏,深入研究现代生活,不断从时代的旋涡中寻求灵感,激发原创力、想象力和创造力,为传统艺术语言的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。

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主营:书法课程、教师培训、书法培训、课程授权、少儿硬笔书法、毛笔书法、书法教材、版权合作
Copyright © 2018秉仁书院 版权所有     京ICP备18010248号-2|网站地图
合作邮箱:3433254688@qq.com  总部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西街6号院2号楼102室秉仁书院

友情链接:书法培训加盟|书法培训课程合作